雄州网-简阳人的网上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5421|回复: 0

中共简阳市委关于制定简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1 18:4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四川成都
中国共产党简阳市第十五届委员会第十四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成都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全面分析新形势、新机遇、新任务,深入研究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就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坚定不移践行新思想,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简阳新征程

1.“十三五”时期简阳发展的主要成就。“十三五”时期是简阳发展极不平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年,是简阳全面融入成都、加快赶超跨越的五年。面对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市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委、成都市委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抢抓千年立城重大机遇,砥砺奋进、科学作为,全面融入区域协调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推动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经济地理重塑、发展能级提升、生活品质提高,迈上了县级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转型跨越的新征程,开创了简阳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2+1”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产业功能区加快成势成型,地区生产总值迈上500亿元台阶,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30亿元,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市、区),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进入全国百强、排名第92位。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宜业宜居山水公园城市形态初步显现,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至40平方公里,建成绿道167.5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1平方米,国家卫生城市创建通过全国爱卫办技术评估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初步成型,成安渝高速、成都二绕、德简高速、成资渝高速、成宜高速、机场高速建成通车,成自高铁、成渝中线高铁等大通道启动规划建设,成安渝高速石钟、禾丰连接线建成通车,成简快速C段、雄州大道C段全面提档升级,简州大道、迎宾大道等加快建设,全市路网密度由2015年底的4.28公里/平方公里增加至2020年的7.23公里/平方公里农村基础条件全面改善,新(改、扩)建农村公路2417公里,乡镇集中供水率提升至58.4%,行政村通公交(客运)率100%,光纤、闭路电视信号100%覆盖,实现镇街有标化学校、敬老院,村村有卫生室、文化活动室、就业服务中心。

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党政机构改革和乡镇(街道)行政区划、村级建制调整、村(居)民小组优化调整改革顺利完成,国企国资改革有效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营商环境、投资潜力双双进入全国百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市R&D经费支出达2.84亿元,年均增长10.6%,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达33户,较2015年增长153.8%,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工业比重提升至29.9%,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实现零的突破,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增加至17户,培育新经济企业3216户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达56.5%,民营市场主体数达13753户、较2015年底增长248%,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增加至48%。

开放合作深化拓展,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十三五”期间引进“六类500强”企业投资项21个、总投资306.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是“十二五”末的14.32倍商贸流通发展更加活跃,消费增长势头强劲,现代物流加快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47亿元、增长72.7%,物流业总产值达5.5亿元、增长267%区域合作深入推进,融入成渝轴线县(市、区)协同发展联盟,与13个县(市、区)合作推进27个项目和事项国际友好合作取得重大突破,与芬兰塞纳约基市等国外城市缔结友好关系。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两年脱贫攻坚、三年巩固提升、五年高标准全面小康任务全面完成,2017年实现116个省定贫困村摘帽、25336户7681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脱贫成效持续巩固提升,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制度机制初步构建,2020年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较2015年增长660%,2016年—2019年连续四年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全力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改造农村户厕83302户,全市地表水水质达标率80%,城区PM2.5平均浓度由2015年的5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0年的31微克/立方米,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23天,优良率88%,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全面开展沱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退捕任务全部完成。

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切实办好民生实事,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分别由2015年底的26572元、12323元增加至2020年的39874元、22065元,分别增长50%、79%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外出务工人员成都市域内就业率6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农村低保100%应保尽保教育强市建设加快推进,54所标准化义务教育学校投入使用,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大班额全部消除,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医疗卫生事业全面进步,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力有效,每千人口床位数、注册护士数分别由2015年底的6.08张、1.88人增加至2020年底的7.7张、3.07人。平安简阳建设取得新成效,获评全国2020平安创建优秀城市。

法治简阳建设稳步推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司法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断提升,2018年被评为全国社会治理创新示范市,2019、2020年连续两年获评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典范城市。荣获全省“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

2.新阶段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变,国际环境中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经过“十三五”时期的接续奋斗,简阳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处于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党中央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省委深化拓展“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强力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成都市委深入实施东进战略、聚力推进“两区一城”建设,简阳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依托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和重大交通项目建设,简阳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成都参与国内大循环、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重要窗口,全方位重塑开放格局。

同时,对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要求,对标人民群众期盼,简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经济总量不大,产业能级不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传统工业占比大,现代服务业活力不足,重构产业体系、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现实而迫切城乡区域发展依然不够平衡,“小城市+大农村”的市域发展格局较长时间将会持续,城镇空间规模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任务繁重,统筹城乡发展任重道远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艰巨,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不足,人才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亟待破解,营商环境仍需优化城市工作的理念、方法还有欠缺,治理能力还不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要,生态环保、民生领域短板和欠账依然较多。面向未来,全市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新阶段新特征新要求,增强机遇意识,把握发展规律,保持战略定力,推动格局重塑,增创竞争优势,加快把简阳建设成为成都东部区域中心城市。

3.“十四五”时期简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定落实中央和省委、成都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建设成都东部区域中心城市为总目标,以融入区域协调一体化发展格局为战略牵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创新体系、城市治理体系为重要路径,以提升市民群众和市场主体获得感为价值取向,统筹发展和安全,主动融入“双循环”、齐心唱好“双城记”、坚定走好“东进路”,全面提升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加快建设国际空港门户枢纽城市、宜业宜居山水公园城市、东进区域智能制造高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简阳开好局、起好步。

4.“十四五”时期简阳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锚定到2035年与成都市同步高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充分考虑简阳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未来发展支撑条件,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成都市平均水平,经济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百强县(区)行列。产业转型提质步伐加快,主导产业体系初步构建,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产业功能区能级显著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

——发展动力活力充分迸发。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校院企地融合发展、重大平台打造、创新主体培育等取得重大突破,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基本形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

——区域城乡发展更加协调。与“两区一城”特别是成都东部新区形成协同一体化发展格局,成渝相向发展桥头堡作用全面增强。全域发展空间格局更加优化,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新型城镇体系加快构建,基础设施联通水平大幅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更加高质高效、农村更加宜居宜业、农民更加富裕富足。

——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事业和文创产业活力迸发,城市人文内涵更加丰富,文旅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巩固拓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实现突破。

——生态环境质量有效改善。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绿色生态成为城市最鲜明的底色,山水公园城市特色彰显。

——人民群众生活更有品质。坚持每年办好一批群众所急所需所盼的民生实事,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保持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数字化、多样化、高品质、个性化公共服务供给更加丰富便利,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完善,脱贫成果巩固拓展和解决相对贫困扎实有力,城市吸引力显著提升,成为“人民城市”的幸福样本。

——社会治理效能持续增强。党建引领双线融合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基层和社区活力充分激发,社区成为人民的“幸福美好家园”。法治简阳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执法司法公信力和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城市安全韧性显著增强,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持续提升,平安简阳建设体系更加完善,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5.2035年远景目标。我市将与成都市同步高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宜业宜居山水公园城市、东进区域智能制造高地,成为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的重要支撑、成都东部区域中心城市。构建形成与成都东部新区协同一体化发展格局。全市经济实力、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教育现代化全面推进,健康简阳基本建成。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简阳、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平安简阳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二、主动融入服务新格局,高质量建设成都东部区域中心城市

主动融入国家和省市区域发展大局,优化城市空间格局、经济发展格局,构筑未来发展的竞争优势,更好地服务战略全局。

6.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突破口,以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为牵引,以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加强与成都东部新区、淮州新城等区域的合作,带动川南和川东北地区共同发展,打造成渝产业发展先行区、相向发展桥头堡。充分发挥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与相邻县(市、区)的协同协作,融入区域空港物流、轨道交通、高快速路“三张网”,协同推进产业生态圈建设,推动交界地带融合发展,打造同城化发展示范区。全面推进与成都东部新区协同一体化发展,探索实施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在规划统筹、政策协调、产业协作、协同创新、共建共享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产业发展共荣共兴、生态环境联防共治。

7.形成市域空间发展新格局。构建引领支撑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城市规划体系,优化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科学划定“三区三线”,统筹布局城镇、农业、生态等功能空间,构建城市精明增长、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新格局。做强中心城区提升核心竞争力,坚持规划引领、多规合一,将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经济有机结合,持续推进城市组团发展,做大做优城市空间规模。坚持“人城产”逻辑和“一个产业功能区就是若干新型城市社区”的理念,加快产业功能区建设,强化公共服务、市政公用、环境卫生、产业培育等设施建设,提升城市能级,推动简阳由县级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跃升转型。构建“一核引领、多点支撑”的城镇体系,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夯实各镇(街道)发展基础,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协调、多点发力、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分类推进城镇建设,充分发挥各镇(街道)在产业带动、文旅融合、商贸流通等方面的特色优势,引导小城镇差异化、多元化发展,加快培育一批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特色小城镇。坚持规划引领,提升各场镇功能品质,形成聚集效应,推动城镇建设提档升级。构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格局,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8.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大力发展临空特色产业,发挥临港优势,培育壮大临空高科技产业、临空现代服务业和高临空指向传统产业,形成以临空指向产业为主导、多种产业有机关联的临空产业体系,推动简阳临空经济产业园、西部电商物流产业功能区与空港新城、简州新城协同发展。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聚焦航空航天装备和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构建“上下游、左右岸”产业生态,加快形成新的产业体系、经济形态和产业层次。提质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跨界融合、模式创新,推动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融合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扩大规模、拓展空间、优质高效发展,加快构建“3+4”现代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产业新体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道路,加快构建“7+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经济,聚焦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和成都东部新区客运枢纽站带来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积极发展流量经济加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产业,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发挥生态优势,加快发展生态康养、田园旅居、再生能源等生态产业,加大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产品开发利用,提升绿色经济发展水平。

三、形成全面开放新态势,加快建设国际空港门户枢纽城市

坚定不移实施大开放战略,依托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推动优质要素、创新资源聚集,加快形成全方位深层次立体式开放新格局,打造新时代对外开放新高地。

9.构建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建设交通强市,围绕国际空港门户枢纽建设,加快完善“1空7高14轨20快”立体综合交通网络规划体系,推动轨道交通、高快速路、农村公路、场站基础设施等战略性、功能性重大项目建设,畅通城市交通微循环,完善综合交通大通道,实现成渝双城1小时通勤、成渝地区中心城市2小时畅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全球主要城市12小时覆盖。着力构建现代物流运输体系,强化与重庆果园、宜宾港、青白江国际铁路港的联系,发展高铁货运,打造成都东部区域“空铁公水”多式联运物流港,推动实现国际航空枢纽、中欧班列、东盟铁海联运班列、长江黄金水道在简有机连接,形成亚蓉欧陆海联运战略大通道,实现快货物流国内1天送达。大力发展智慧交通、绿色交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交通深度融合,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网、运输服务网、能源网与信息网络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充换电桩(站)等建设,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10.加强开放平台和能力建设。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坚持把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推动经济良性循环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广阔市场,扩大国内需求供给,提升智能成套装备、绿色农产品等供给规模加强与空港新城协同联动,增强资源要素配置能力,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地位。大力提升国际投资贸易平台和口岸服务功能,加快建设简阳临空经济产业园和西部电商物流产业功能区,积极争取设立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深化对外交往与合作,坚持“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深化外事外资外经外贸外宣“五外”联动,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扩大对外开放。拓展国际友城关系,加强民间对外交流,提升涉外服务能力。

11.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以市场主体和市民群众获得感为重要评价标准,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培育“遵守法律即安全,按章就能办成事”的行政理念,为各类市场主体放心投资、安心创业、顺心发展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生态,让企业和群众在简阳“办事不求人,办成事不找人”。深入推进诚信简阳建设,健全完善诚信体系,建立社会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深化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逐步减少行政许可事项,推动环境预期更加稳定。健全“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全面推广项目审批“一站式”服务,提升融合“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键回应”,实现所有线上线下服务事项一网受理、只跑一次、一次办成。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自主经营权,严厉打击侵害企业合法权益和破坏市场竞争秩序的经济犯罪,加大涉企案件执行力度。

四、夯实工业强市新支撑,加快建设东进区域智能制造高地

坚持“工业挑大梁”,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12.加快培育战略新兴产业。高标准建设产业功能区,不断增强承载力、吸引力,实现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要素集约、技术集成、服务集中。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围绕航空航天装备和智能制造装备两大主导产业,紧盯产业细分赛道,在商业火箭、商业卫星、地面设备、卫星通信应用等领域建链强链,聚焦智能成套装备、关键零部件、基础零部件强链补链,构筑特色化、差异化竞争优势,打造全国知名的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和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构建新兴产业生态体系,深度融入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动态优化调整“两图一表”,完善产业发展政策支撑体系,着眼产业和企业发展需求,精准化、差异化匹配资源要素、政策扶持和政务服务,着力引入一批引领型、旗舰型企业及项目,培育壮大一批创新型骨干龙头企业。大力支持优势企业发展壮大,构建“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梯次培育扶持机制,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独角兽”企业。

13.推进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发挥创新在产业转型中的引领作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机械制造、医疗器械、食品加工等现有传统产业实施智能改造,实现转型提质增效,力争在细分产业领域形成具有规模效应和市场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变革传统制造业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推动企业向高端化、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和绿色化、数字化转型,打造一批柔性化生产、场景化应用的示范工厂,创建一批国家、省、市级“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互联网+先进制造”示范项目。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建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配套基金,促进传统产业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焕发新的活力和生机、优势存量企业做大做强。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完善企业退出机制,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14.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新型产业引导作用,聚焦优势资源共享和产业链共建,深化区域合作,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化发展,提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能力。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积极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重构,提升核心竞争力。畅通本地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的产业链接,引导大型龙头企业、平台型企业由产品制造者向解决方案提供者转型,集中精力发展产业链核心环节,带动中小企业提高专业化配套能力,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构建创新生态,改善中小企业创新的“生态位”,发挥中小企业对提升工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的作用,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向高附加值延伸。

15.大力发展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发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支撑作用,大力发展研发设计、信息服务、检测检验认证等高技术服务业和管理咨询、金融融资、人力资源服务等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强化枢纽功能,大力发展航空物流,提高物流供应链建设水平与物流配送企业的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水平,推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依托空港优势,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深入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打造和示范企业建设,推动电子商务应用向工业生产经营和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延伸。

五、践行绿色发展新理念,加快建设宜业宜居山水公园城市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升绿色发展能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打造宜业宜居山水公园城市。

16.提升城市功能品质。遵循“人城产”逻辑,探索片区综合开发方式,塑造以人为本、功能复合、宜居适度的空间形态,打造公园城市示范片区。坚持增绿惠民、营城聚人、筑景成势、引商兴业营城路径,建立山水生态、公园绿道、乡村田园、城市街区、历史人文、产业社区等特色场景,构建公园城市新经济、新消费场景体系,建设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公园城市。

实施城市有机更新工程,注重保留传承老城区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肌理,科学实施老城更新专项行动计划,创新存量空间资源提质增效政策机制,合理确定城市更新单元,以“留、改、建”模式有序推进“城市双修”,有序推进老旧院落改造更新。实施“两拆一增”,深入推进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行动计划,着力打造精品宜居街巷。实施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分类分批开展市政基础设施信息化、智慧化建设与改造,完善停车场、公厕、农贸市场等设施配套,加快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实施街道活力工程,优化“路—道—街”城区道路等级体系,建好便捷的上班路、平安的上学路、舒心的回家路、高效的出行路、优美的休闲路。创新公共服务设施多元投入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投资、建设、管理和运营,增强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17.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创新消费模式,优化消费供给,补足城镇消费供给短板,促进城乡消费联动发展。积极发展特色消费,创响简阳羊肉汤美食品牌、体育运动赛事品牌、文创休闲旅游品牌、时尚运动品牌和时尚潮流购物品牌,培育以文化生态旅游为主业、以融合发展为特色的新业态。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大力发展“互联网+社会服务”消费模式,鼓励建设“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构建多维度多层次场景供给体系,积极营造适应新消费需求的新场景,培育更多消费新热点。

大力建设国际化商业综合体,支持设立市内免税店、建设离境退税商业街区。加快建设多类型特色商业街区,积极打造特色鲜明、内容多元的消费场所,构建若干消费集聚区和具有区域辐射力的核心商圈。深度挖掘绿色生态消费资源,支持公园商业发展,探索绿道特许经营管理体制,创新“公园+”“绿道+”消费场景,建设以绿道网络为纽带的绿色经济体系,推动农商文旅体多元场景发展。提升消费体验,推进消费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消费方式健康化、运动化转变,推动传统消费提档升级,鼓励支持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消费体验馆等实体建设,促进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的普及应用。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营造优质健康消费环境。实施服务提升工程,开展消费服务标准化建设,促进服务意识、服务品质、服务环境、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18.厚植绿色生态本底。加强区域生态网络共建和环境污染联防联控联治,持续推进“三治一增”和生态环境保护督查,健全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沱江流域市控及以上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高于85%。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体制。

积极践行“山水林田湖草”“城镇村”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河湖长制,推行林长制,强化湖泊、湿地、林盘、河流等生态资源保护,开展全域增绿行动,建好沱江—绛溪河生态廊道,依托高快速路网、铁路打造生态廊道。

完善生态文明机制,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确权登记制度,健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建立生态产品市场机制、生态价值核算评估机制和生态价值转化工作机制,完善多元化生态环保投入、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健全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构建统一高效的环境资源权益交易体系和生态建设运营双平衡机制。

19.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能源、城市、消费和制度体系,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智能化、绿色化改造。积极引导全社会践行绿色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营造节约集约资源社会氛围,构建绿色低碳生活圈,加快构建“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的绿色公共交通体系和步道成网的慢行系统,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建立健全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推进全市资源消耗减量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企业生产清洁化和区域工业生态化,大力推广工业节电节水节气技术工艺,努力建设生态园区、节水城市。

建立“总量+质量+布局”的全域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落实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管理制度。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提升资源循环利用率,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有害垃圾收集处理体系,探索建设“无废城市”,发展碳汇经济,提升城市碳中和水平。

六、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全面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创新

坚持创新引领发展,积极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合作战略,形成人才优势,优化创新生态,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20.打造区域人才高地。坚持“产业是招引人才最大平台”的理念,围绕产业功能区发展,构建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产业体系,打造与“产业链”相匹配的“人才链”,推动形成产业集聚人才、人才引领产业、人才与产业良性互动的良好生态。支持企业发挥主体作用,紧扣需求精准引才,大力引进主导产业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和工程性、应用型人才。深化“人才+项目+资本”协同引才模式,支持校院企地融合发展构建新兴产业创新联合体,搭建精准聚焦人才、转化科研成果、孵化创新项目的重要平台。

创新优化人才服务,完善“智汇东进”人才政策体系,改进人才政策供给,激发人才活力。开辟人才服务绿色通道,为人才安家落户、教育医疗等提供便捷高效服务。完善人才评价标准体系,推进教育、科技、卫生、民营企业等领域职称制度改革,推行规模以上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机制。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建立完善杰出人才荣誉制度,开展“简阳工匠”“突出贡献人才”评选,表彰奖励创新创业杰出人才,引导广大劳动者精益求精钻研技术,用勤劳和智慧创造更多社会财富和美好人生。

21.增强创新发展动能。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借势借力“两区一城”创新策源能力,共建产学研联合攻关、联合实验空间、孵化器、中试车间等全链条创新体系,探索跨境孵化、创业金融、创客孵化等新兴孵化模式,打造众创空间、创新工场、中试基地等创新创业新载体,建设科技成果转化转移基地。

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加快建设一批院士专家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高品质科创空间,吸引更多创新企业、研发活动、创新人才向科创空间汇聚。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构建产学研联动创新生态,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构建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完善财税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机制,促进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依托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带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关联产业发展。

22.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五项制度改革,加快推动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构建形成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坚持以绩效为导向的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建立全面规范、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坚持以效率为导向的国资经营评价制度改革,健全国资国企赋能机制,推动国有企业加快转型,增强国资国企战略支撑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坚持以产出为导向的土地资源配置制度改革,实施开发强度差异化管控机制,完善M0新型用地适用体系,提高存量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坚持以利民便民为导向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标准管理和动态调整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和企业市民评价机制,扩大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加快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以成长为导向的企业扶持激励制度改革,健全分类分级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实现要素供给、政策扶持和政府服务精准化匹配。

23.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做强做优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加快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与有效投资评价体系,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进国有资本向关键领域集中。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

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支持政策,建设统一开放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以恒心办恒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工程,推动“科技型初创企业—入库科技型中小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度发展,培育更多龙头企业和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打造高标准高效率投资促进体系,打造新时代企业投资首选地。

七、实现农业农村新发展,加快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24.全面推进产业振兴。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协同发展和对外开放,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由扩规模、重产量向优结构、提效益迈进。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实施现代农业“孵化、提升、创新、整合、信息”五大工程,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科技农业、功能农业、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壮大简州大耳羊、现代林果业和优质粮油等优势特色产业,打造一批“简字号”区域农产品品牌。探索“特色镇+园区+林盘+景区”模式,打造环线农商文旅项目示范带,丰富乡村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5.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高水平开展乡村规划设计,持续优化乡村布局,分类推进村庄建设,强化历史文化保护、乡村风貌塑造,推进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发展,提升农村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乡村美化建设工程,完善建设和管护长效机制,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高水平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提高生产生活用水保障水平,完善乡村水、电、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毗河供水一期工程配套渠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毗河二期工程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26.着力提高群众收入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稳步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有效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充分释放农村资源资产带动农民增收活力。拓展农民增收空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强化农民增收金融保障,深化财政支农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和用好农业保险。

27.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加快实现“输血”脱贫向“造血”致富、数量达标向质量提升、政府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变。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加大就业、产业、教育、旅游、生态、消费等扶持力度,加强政策引导、技能培训和技术指导。做好对脱贫户、边缘人口的常态监测、动态帮扶和有效防贫,确保不返贫和不发生新的贫困。探索“后扶贫时代”利益联结、成果共享长效机制,健全完善“特色小镇+农业园区”“产业园区+国资公司+贫困村+贫困户”减贫带贫模式,统筹推进乡村振兴连片发展示范区建设,高标准打造扶贫产业功能区。

八、塑造城市文化新形象,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加快建设文化强市。

28.深度挖掘城市文化魅力。涵养历史底蕴,延续雄州文化传承和历史脉络,推动简阳文化创新性发展。加强对龙垭文化、状元文化、东灌文化、名人文化、非遗文化等“八大文化”的挖掘阐释、保护利用,讲好文化故事,弘扬时代价值。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文化特色鲜明的休闲目的地和旅游街区。用好用活城市文化资源,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和审美趋势,打造更多符合大众需求的“简阳礼物”和“现象级”文化产品,丰富市民文化体验,提升城市魅力。借势借力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世界通道,深化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提升简阳文化知名度美誉度。

29.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坚定“四个自信”,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东灌”精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培树“大道至简、阳光致远”的城市精神,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立足社区建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持续净化网络环境。

30.提升文化服务水平。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探索培育文旅新业态、新方式、新场景,构建可阅读可感知可欣赏可参与可消费的文化生态。提高文化产业化水平,健全天府雄州文化产业体系,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打造文化品牌。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乡一体建设,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加强公共文化机构融合协作,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加快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实施文艺产品质量提升工程,打造一批文艺精品,培养一批名家名人。依托羊肉美食文化旅游季和重大赛事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九、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为标准,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建设高品质宜业宜居生活地。

31.以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促增收。坚持以发展产业破解就业难题,突出产业引领和乡村振兴,增加就业容量。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健全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实现多渠道就业创业。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强化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完善多渠道灵活就业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加快构建城乡就业政策体系,健全就业扶贫政策与乡村振兴衔接长效机制。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残疾人、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创业工作。规范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32.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完善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深入实施学前教育扩容增量、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发展工程,加快推进普职融通育人模式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引进与主导产业和产业生态构建紧密关联的高等教育资源,大力吸引国内外一流高等院校和中小学名校到简阳兴办分校、院所。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管理。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33.全面推进健康简阳建设。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全方位提升全周期健康服务供给能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等制度。推进医疗卫生现代化,发展智慧医疗,推广“互联网+医疗”、远程医疗。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强化全科医生和村医队伍建设,提高乡村医生待遇,继续推进医疗健康“雨润工程”,完善基层医疗帮扶机制,鼓励社会办医,加快推进医联体建设。深入推进医养结合,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新业态,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优化全民健康服务体系。

34.构建全覆盖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覆盖全市、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社会保险扩面提质工程,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应保尽保,实行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向职业劳动者广覆盖。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健全统一规范的医疗救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加强住房保障力度,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强对重点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做好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工作。健全分类分层、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城乡困难儿童、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各类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

35.构建高效便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坚持“全龄共享、友善公益”,打造彰显人文关怀、全民共享福祉的现代城市公共服务新样板。建立健全便民服务机制,加强政务服务网建设,打造便民中心优质服务平台,推进基层服务体系全覆盖。全面构建养老助残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养老服务机构,推进老年人、残疾人托养服务。完善全民健身设施配套,推动公共体育场馆、体育公园等资源设施建设和开放共享,加快“家门口运动空间”工程建设。

十、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推进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贯彻国家总体安全观,充分发挥法治作用,加快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系统化、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不断提高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36.深入推进法治简阳建设。全面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持续深化多层次多领域基层法治创建活动,推进“法治宣传七进”向“依法治理七进”延伸。健全完善党领导法治建设制度机制,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提升依法履职能力。健全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完善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动律师服务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完善市场主体司法保护机制,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37.筑牢重点领域安全防线。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坚持把安全思维融入城市治理全过程,推进高水平平安简阳建设,努力创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标准化示范城市。健全城市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加强金融监管机制建设,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预防控制机制,提升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等重大领域风险辨识预警,强化食品药品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完善历史遗留问题、突出信访问题和“三张清单”工作制度,创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深入推进“大联动、微治理”,健全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完善公共应急预案和应对重大突发风险组织动员体制机制,加快构建综合应急救援体系,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加强国防教育,提高国防观念,强化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军民军政团结,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38.提升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水平。全面提升城乡社区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和组织化水平,促进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党建引领,加快构建一核三治、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健全社区发展治理与社会综合治理双线融合机制,积极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推进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途径。持续做好乡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和村(社区)体制机制改革“后半篇文章”,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重心下移。加快社区服务载体建设,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社会企业,提升社区人才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强化社区工作者关心关爱。

39.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围绕实现“让城市更智慧、让人民更幸福”的目标,加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健全整体联动组织机构,搭建城市智慧治理平台,完善“多脑协同”智慧城市体系,打造智慧韧性城市。加快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建设,探索建立规划设计、建设实施和运营评估的城市标准和规范体系。加快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统筹推进智慧城管、智慧乡村、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应急、智慧市场监管、智慧国土、智慧环保和智慧法治等应用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数字+”城市运营管理各领域深度融合。围绕智慧生活、城管、经济、政务,加快天府市民云等居民服务智慧应用体系建设,优化城市智能化生活服务,打造数字化社区便民服务中心。

十一、广泛凝聚发展新合力,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而努力奋斗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提高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40.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党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有效落实。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把党的领导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好干部标准,创新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深化政治巡视巡察,持续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41.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政协按照宪法和章程履职尽责,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

42.健全规划制定和实施机制。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成都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部署,充分发挥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科学制定“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完善规划推进机制,细化规划纲要年度计划,实行项目化清单化管理。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加强规划评估监测、跟踪问效、督促检查,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成都市委决策部署,坚定信心、勇担使命、开拓奋进,为加快建设成都东部区域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


来源:简阳网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小黑屋|手机版|雄州网 ( 蜀ICP备10022193号-9

Copyright 2015 最新最精彩-社区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